風正勁,帆高懸,“中國號”巨輪始終劈波斬浪,高歌向前。
在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偉大時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沖鋒號角。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發油氣資源”……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中國海油胸懷“國之大者”,聚焦“國之所需”,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在奔向世界一流的航道中,激蕩奮楫逐浪、因海而興、向海圖強的壯麗篇章。
今日起,《中國海洋石油報》、中國海油官微開設“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推出“沿著總書記的足跡 澎湃藍色動能 建設海洋強國”主題報道。本報全媒體記者兵分多路,奔赴海上平臺、車間場站、建造一線,實地探訪中國海油建設能源增長極新經驗、培育新質生產力最前沿、深化改革發展動力源的豐富實踐,與行業智囊、技術專家、業務骨干、一線工匠深入對話,生動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海油牢記囑托,在海洋強國能源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的亮眼成就和寶貴經驗。
過去5年,中國海油國內累計新增探明石油和天然氣地質儲量分別完成“七年行動計劃”同期指標的104%和143%。
過去1年,中國海油儲量替代率達180%,儲量壽命連續7年保持在10年以上。
激活我國海洋油氣勘探潛力的背后,有深的思考,更有深的探索——
乘直升機俯瞰“深海一號”生產平臺,這座明黃色的深海巨擘在碧海藍天的映襯下格外亮眼。
踏上平臺,一切井然有序,變化不斷發生: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生產裝置進一步優化、數智化建設走在前列。不變的是,平臺上的130余人各司其職,朝著同一個目標奮斗。
投產3年來,這座深海先鋒已累產天然氣80億立方米,生產凝析油超80萬立方米。
兩年前的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連線“深海一號”生產平臺,向平臺工作人員表示誠摯問候,囑咐大家注意安全、保重身體并作出重要指示。
“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
這是一份最殷切的囑托、最有力的指引,全體海油人奮楫中流,一往無前。
而在這里發生的故事,恰是中國海油迎戰深水考驗的一個縮影。
由淺入深,何其艱難。復雜的地質條件再覆蓋一層厚厚的海水,每向下加深一米的背后,都是呈幾何級數難度的增長。
由淺入深,何其重要。深海蘊藏著地球上遠未認知和開發的寶藏,是大中型油氣田和重大油氣發現的增長極,也是油氣勘探開發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由淺入深,何其堅定。海油人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必須將鉆頭一次次扎進更深的蔚藍大海。
中國的深海油氣勘探開發就是敢啃硬骨頭!
冬去春來,中國海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加快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發重要指示精神和連線“深海一號”生產平臺重要指示精神。陵水36-1、開平南、寶島21-1……當我們把目光投向石油工業產業鏈的“龍頭”,在我國廣闊的蔚藍海洋里,深水勘探不斷取得新的發現,海油人一直在創造這樣的“奇跡”。
“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
“奇跡”的背后,一場“深”刻轉變正在發生。
1闊步深藍意味著怎樣的重要價值?
1.02億噸——這是我國首個深水深層油田開平南油田的探明地質儲量。
超500億立方米——這是我國首個深水深層氣田寶島21-1氣田的探明地質儲量。
不難發現,近年來不斷涌現的“大塊頭”越來越與“深”字密切相關。
“好吃的、易吃的都吃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研究總院綜合地質首席工程師曾清波表示,結合最新油氣資源評價,國內近海大部分富烴凹陷探明程度已達30%~40%,均處于勘探高峰中后期階段,推進油氣主業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向“深”挺進。
深水深層究竟蘊藏著哪些寶貴資源?
資料顯示,近10年全球新發現100個大型油氣田,深水油氣田數量占比57%、儲量占比68%;我國深層-超深層油氣資源達671億噸油當量,占全國油氣資源總量的34%。
闊步深藍意味著怎樣的重要價值?
2023年,我國海洋原油產量突破6200萬噸,其中來自深水及深層的產量不到10%。相比淺水、中淺層傳統勘探領域,我國深水深層領域勘探程度較低,作為油氣勘探的“潛力股”,是未來油氣儲量和產量增長的重要接替區。
但走向深水深層,也意味著難度系數一增再增。在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一般把水深超過300米的海域稱為深水油氣田,把井深超過3500米的井定義為深層井。受崎嶇海底、火山和流體活動、海流作用等惡劣海洋地理條件和海水環境影響,許多陸地勘探方法和技術在海上受到嚴重限制。而且,鉆井到達一定深度極限后,溫度、壓力條件變得十分苛刻,地層巖性更加復雜,儲層孔隙度小、滲透性差更是“家常便飯”,難度呈幾何級數增長。
向海洋深度極限發起挑戰。
“深水深層勘探風險大,但決定著勘探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有限公司勘探開發部勘探項目處張錦偉向記者表示,向海洋更深處探索,過去的老思路、老辦法已經行不通了,只有轉變思路,拋開“淺”的思維,重塑“深”的認識、理念、模式、方法,才能不斷為油氣增儲上產注入源頭活水。
2既然是“冷區”為什么還要在這里找油找氣?
走進有限深圳分公司大樓,一組巖石樣本吸引著記者的注意。這些從開平南油田取出的巖心,默默記錄著海油人幾十年來攻克深水深層的奮斗故事。
“水深、塊碎、砂多、油稠”,這是開平凹陷給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個支離破碎的‘盤子’,想要在這里找到規模油氣,難度可想而知。”南海東部石油研究院地球物理解釋資深工程師林秋金說道。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多家國際石油公司相繼在開平凹陷打了多口探井,但沒有取得期待中的大發現,甚至給出沒有生烴潛力和勘探價值的結論。本世紀初,自營勘探依然“見油不見田”。開平凹陷一度被貼上了“勘探冷區”的標簽。
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我國深水油氣都或多或少經歷過這樣一個早期階段。
既然是“冷區”,為什么還要在這里找油?
“因為發現了烴源巖,我們堅信這里一定有油田!”南海東部石油研究院地球物理方法室主任陳兆明告訴記者。
自營勘探以來,中國海油科研工作者發現,我國南海北部所處深水區的構造背景與世界典型深水油氣盆地不同。他們把目光轉向我國老一輩石油工作者提出的“源控論”,其核心觀點是:有效的烴源巖分布區基本控制了油氣田的大致分布范圍。
這是第一次思路轉變。遺憾的是,海油人在這個凹陷來回摸索多年,始終沒有將理論變為現實。但勘探人員早已做好了長期坐“冷板凳”的準備。
“作為邊緣洼陷的開平是一座‘孤島’,斷裂帶縱橫交錯。”南海東部石油研究院地質總師彭光榮回憶道,“要想找到大油田,必須將這片相對孤立的凹陷與周邊連接起來,做好地震資料連片重處理和統層工作,不斷逼近地下的真實情況。”
在勘探領域,“構造是基礎”。走向深水深層,符合教科書式“規矩”的油氣田已基本被勘探完,剩下的都是復雜油氣藏,需要對地下進行精細刻畫。
2019年,攻關小組重新采集三維地震資料,2年時間,3000多平方公里、4000余條斷層、7個關鍵界面,攻關小組將從未遇到過的復雜地層刻畫出來。
一張完整的“開平地圖”,讓古老的開平凹陷煥發新顏,也讓大家對洼陷結構特征、烴源巖發育模式和油氣成藏規律有了新的認識。
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南海北部諸多深水深層區也都完成三維地震采集工作。隨著地震資料的“新鮮出爐”,區域基礎研究接連開啟。
3從勘探“冷區”到找油“熱士”思路要變!
隨著基礎研究的完成,一個顛覆性的想法在大家腦海中慢慢成形:“是不是對凹陷結構和烴源巖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如果把整個開平凹陷比作一把油壺,烴源巖位于油壺底部,其排出的油氣順著壺嘴方向匯聚。此前一直以為壺嘴向北,是不是把方向搞反了?”
這是第二次思路轉變。帶著這種想法,海油人創新提出了“北斷南超、早斷晚拆,受變質核雜巖聯控”的“拆離-核雜巖”型洼陷結構,將勘探中心由北部向南部斜坡帶轉移。
大膽設想,小心求證。2021年6月,開平南部第一口井開平11-4開始鉆探,打到3300米時終獲連續油氣顯示,但就在大家歡欣雀躍時,一盆冷水又潑了下來——連續3口評價井均鉆探失利。
思路要變,但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精神不變。“勘探領域沒有‘失利井’,不管成功與否都能帶來有用的信息。”彭光榮表示,烴源巖的規模決定了勘探的深度和廣度,只有把烴源巖潛力搞清楚,勘探才能取得新的突破。
海油人回到“源控論”的本質,一項項篩查、研究。
這是第三次思路轉變。海油人創新提出“拆離控盆-早洼晚坡-高溫增熱”強耦合生烴機制,認識到南部斜坡帶斜坡上同樣具備發育優質烴源巖的條件,改變從前圈閉主導勘探的觀念,在鉆探圈閉的同時兼顧烴源巖。
在烴源巖新認識指導下,項目組大膽向南甩開,將區域有效烴源巖面積擴大了400余平方公里,潛在油氣資源量直線攀升。
儲量的獲得固然令人興奮,但想要投產建架,從經濟性的角度來考慮,必須進一步擴大儲量規模。
去哪里找?海油人把目光投向了開平11-4以東22公里處的一個大型鼻狀構造——開平18-1。此前,這里曾歷經多次資源評價,但未能上鉆。
通過對開平11-4鉆井的深入分析,科研人員深化了對該區域生烴機制的認識,可落實的烴源巖一舉延伸到開平18-1腳下,油氣運移問題成功被解決。
這是第四次思路轉變。隨著油氣成藏規律的進一步把握,海油人開始對開平18-1實施鉆探,全井段共解釋氣層47米、油層51米,創下日產超千噸的紀錄。
最終,海油人爭分奪秒、四船同鉆,實現中國首個深水深層億噸級油田的重大突破,完成從勘探“冷區”到找油“熱土”的華麗轉變。
4唯有向深而行!
這樣的“向深”故事在這片蔚藍海域還有很多。
把目光放到寶島凹陷。面對“海底崎嶇不平、斷層較多、氣藏模式復雜”的現實難題,勘探人破除二維資料中的“假象”,創新提出此處有發育辮狀河三角洲的特征,不畏困難接連部署7口井,最終成功“進化”為我國首個深水深層大型氣田。2014年我國首個自營勘探“深海一號”千億方超深水大氣田的發現,更是突破了4大世界級難題。
2023年一年時間,中國海油落實4個億噸級油田,油氣勘探業績再創歷史新高。成績的背后,是勘探人大膽的想象力和不放過任何存在大型儲量可能的耐心與細致。
“雖然不同洼陷具體情況、具體問題不同,但‘以構造為先、烴源巖為核心,最終落腳到有利區帶’的工作流程和思路始終清晰。”彭光榮表示。
“與勘探對應的管理、技術、隊伍發展,為思路的擴展‘插上了翅膀’。”研究總院勘探地質專家張功成說道,“這些凝結出的好做法、好成果根據實際調整,可應用到全球海洋70%的區域。”
看管理。“在攻克開平南油田的過程中,我們創新采用了‘開平模式’。”有限公司勘探開發部勘探項目處張新濤表示,針對開平凹陷的勘探,研究總院注重區域整體研究,南海東部勘探項目團隊注重目標成藏分析,同時采用兩種思路、兩種方向進行勘探,最終在競爭與合作中打開了突破口。
看技術。“由于深海低溫,開平南油田的原油很難從井筒舉升到地面,就好比在泥濘道路上行駛的卡車,每前進一米都費時費力。”有限公司勘探開發部勘探作業處黃志潔介紹道,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中國海油勘探作業團隊自主研發適合深層油氣田的“虎鯨”熱舉高效排液技術,突破深水深層高凝油排液的技術瓶頸,成功喚醒這部分沉睡的“海底黑金”。
看人才。“以往,集團公司總部層面對人才的激勵比較籠統寬泛,注重成效而非基礎創新。”張新濤表示。對此,勘探一路創新建立“階梯激勵機制”,專門設計針對基層青年科技人才的小微技術獎和針對長期技術的勘探專項技術創新獎,以及銜接更綜合、更成熟、成效更卓著的集團公司科技進步獎,實現技術、人才、油氣發現協同發展。
如今,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聚焦勘探領域,當被問及改革方向和重點究竟指向何處時,多家單位相關人員均表示,唯有向深而行。
2024年8月7日,中國海油正式對外宣布探獲超深水超淺層大氣田陵水36-1,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超千億立方米。它的橫空出世在填補全球超深水超淺層空白的同時,更為我國南海萬億方大氣區建設增添了最關鍵的助力。
勘探思路一旦轉變,就能開啟新的天地。越來越多大型油氣田被發現,將看似不可能變為現實,是海油人在40多年奮斗中一直填補海上油氣勘探空白的優良傳統。
深水深層發展前途無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源保障和安全事關國計民生,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海油人在一次次攻堅克難和一次次重大勘探發現中擦亮海油名片,為拓展我國深水深層油氣勘探提供可借鑒的范本,也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海洋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