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半年我國發電設備行業
發展情況及形勢展望
(2024年8月)
機械工業發電設備中心
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關鍵之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攻堅之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全社會用電量4.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1%;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投資3441億元,同比增長2.5%,電網工程完成投資2540億元,同比增長23.7%。
上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實現新突破,多元綠色發電設備供給保障能力大幅提升。1-3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產量3581.3萬千瓦,同比增長19.4%;1-6月份,全國發電設備產量9172.0萬千瓦,同比增長24.6%。面對需求壓力大、供給制約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發電設備行業向著更加高效、清潔、智能、可持續的方向穩步邁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持續提升,不斷激發能源高質量發展新潛能。
一、行業發展情況
(一)行業發展特點
1.產業規模和結構:發電設備產量創同期歷史新高,水電、火電設備占比下降,風電、核電設備占比提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
根據機械工業發電設備中心統計,上半年全國發電設備產量9172.0萬千瓦(按發電機計),同比增長24.6%。其中:
水電機組629.4萬千瓦,占6.9%,同比增長1.0%;
火電機組4462.1萬千瓦,占48.6%,同比增長18.4%;
風電機組3650.5萬千瓦,占39.8%,同比增長27.8%;
核電機組430萬千瓦,占4.7%,同比增長290.9%。
圖1:2020年以來上半年發電設備產量變化趨勢圖
(注:本報告發電設備產量指水電、火電、風電、核電設備機組的總和,不包含光伏設備,以下同)
上半年,國內抽水蓄能項目快速推進,常規水電項目開發難度大,開工速度放緩,水電設備占發電設備總產量的比重(以下簡稱“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1.6個百分點;火電項目總體布局由區域支撐、基地配套、存量替代三部分組成,火電設備向大容量、低排放、靈活性、智慧化方向進一步發展,兜底保障作用進一步強化,占比下降2.6個百分點;新型能源體系下,風電政策利好頻出,風電建設及運行效率持續提升,市場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風電設備產量占比持續提高,增加1.0個百分點;隨著我國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政策的推進,核電建設迎來新的高峰期,核電設備產量占比增加3.2個百分點。
圖2:2020年以來上半年水、火、風、核電設備產量占比變化趨勢圖
上半年,全國水電機組產量629.4萬千瓦,同比增長1.0%。其中單機容量1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產量524.3萬千瓦,占水電機組的83.3%;單機容量10萬千瓦以下機組產量105.1萬千瓦,占水電機組的16.7%。國內企業上半年完工了1臺50萬千瓦級水輪機(四川雙江口4#);1套40萬千瓦級抽水蓄能機組(浙江天臺1#);7套30萬千瓦級抽水蓄能機組(易縣3#4#、縉云5#6#、梅州二期1#、南寧1#、洛寧1#);3套20萬千瓦級抽水蓄能機組(句容5#6#、五岳3#)。共完成抽水蓄能機組327.9萬千瓦,同比增長263.9%,占水電機組比重較去年同期上升37.6個百分點。
圖3:2020年以來上半年水電機組產量的構成變化趨勢圖
上半年,全國火電發電機產量4462.1萬千瓦,同比增長18.4%。其中單機容量3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發電機完成3374.5萬千瓦,占火電機組的75.6%;單機容量30萬千瓦以下火電發電機完成1087.6萬千瓦,占火電機組的24.4%。
上半年,全國火電汽輪機產量2583.4萬千瓦,同比下降11.5%(含燃氣輪機254萬千瓦,同比增長6.5%),其中超臨界、超超臨界汽輪機1591萬千瓦,占火電汽輪機的61.6%;電站鍋爐產量3720.3萬千瓦,同比增長5.7%,其中超臨界、超超臨界鍋爐2607萬千瓦,占電站鍋爐的70.1%。
圖4:2020年以來上半年火電發電機、汽輪機、電站鍋爐產量變化趨勢圖
上半年,全國風電機組產量3650.5萬千瓦,同比增長27.8%,其中單機容量3-7兆瓦等級機組約占風電機組產量的90%。隨著風光大基地項目的開工建設,以及以大換小、風電下鄉、各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持續推動,陸上、海上風電均迎來快速增長。陸上風電機組集體邁進10MW級別關鍵節點,多家企業完成10MW風電機組制造,部分企業啟動15-16MW級陸上風機研制工作;多款16-18MW級海上機組相繼完工;構網型風電機組產品相繼推出;漂浮式相關技術研發取得新進展。
圖5:2020年以來上半年風電機組產量變化趨勢圖
上半年,國內企業生產完成核電發電機4臺、核電汽輪機6臺、蒸汽發生器4臺、穩壓器1臺、堆內構件3套、控制棒驅動機構4套、主泵6臺、主管道1套、堆芯補水箱2臺、非能動余熱排出熱交換器1臺、ASP系統冷凝器1臺、電氣貫穿件2套、重型支撐1臺、數字化儀控DCS 1套、低壓加熱器1臺、汽水分離再熱器4臺、凝汽器1臺、除氧器2臺等主設備。主要供應機組為海陽3#、三門3#、三澳1#2#、霞浦示范快堆2#等。
圖6:2020年以來核電機組產量變化趨勢圖
2.出口情況:發電設備出海呈積極態勢,出口產量占比仍處于低位。
我國積極推動境外可再生能源投資和建設項目的協同發展,穩慎推進在建境外煤電項目、推動建成境外煤電項目綠色低碳發展。上半年,全國出口發電機組405.7萬千瓦,同比增長17.5%,占發電設備產量的4.4%,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主要出口地區為東南亞、南亞和西非。其中出口水電機組41.6萬千瓦,同比下降56.6%;火電機組185.5萬千瓦,同比增長27.7%;風電機組178.6萬千瓦,同比增長71.4%。
圖7:2020年以來上半年發電設備出口產量變化趨勢圖
3.經濟運行:發電設備市場訂單整體需求旺盛,企業盈利能力分化,市場競爭加劇。
上半年,納入機械工業發電設備中心統計范圍的國內49家重點發電設備主機企業工業總產值完成1420.4億元,同比增長23.2%。其中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集團能源板塊完成工業總產值626.5億元,同比增長11.2%。發電設備主機企業出口交貨值完成80.4億元,同比增長16.4%。
上半年,哈爾濱電氣、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集團能源板塊實現營業收入約705億元,同比增長4.5%;實現利潤總額約29億元,同比增長21.1%。
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水電投資345億元,同比下降12.0%。國內企業新簽水電設備合同容量約2300萬千瓦,同比增長130.8%,其中出口合同容量約30萬千瓦。抽水蓄能設備訂單比重進一步提升,新簽抽水蓄能機組合同容量約1980萬千瓦,占水電設備合同總容量的86%。全國共19個抽水蓄能項目獲核準批復,裝機容量2598萬千瓦。中小型水電設備制造企業仍然面臨市場訂單不足問題,且部分企業缺少合適崗位需求的技工。
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火電投資535億元,同比增長36.5%。國內企業新簽火電設備合同容量約5179萬千瓦,同比下降9.7%,其中氣電設備合同容量約400萬千瓦,同比基本持平。60萬千瓦級及以上大型機組合同容量占比超過80%。出口合同容量約70萬千瓦,占新簽火電設備合同容量的1.4%。頭部企業在手訂單充足,利潤率有較大幅度提升。余熱、CFB、生物質、垃圾焚燒、燃氣鍋爐等設備訂單相對較足。氣電領域,由于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目前市場規模有限,頭部制造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優勢地位,中小氣電設備制造企業市場占有率及相關生產經營指標同比均有所下降。
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核電投資407億元,同比增長13.4%。國內企業新簽“華龍一號”機組2臺,新簽出口巴基斯坦恰希瑪C5項目發電機1臺。近期江蘇徐圩一期工程1#2#、廣東陸豐一期1#2#、山東招遠一期1#2#、浙江三澳二期3#4#、廣西白龍一期1#2#,共5個項目11臺機組獲得核準,其中徐圩一期擬建設2臺“華龍一號”壓水堆機組以及1臺HTR-PM600S高溫氣冷堆機組及配套設施。核電建設整體穩步提速,帶動設備制造企業訂單增長,部分企業新增訂單同比增長接近100%,大部分核電設備企業經營情況趨穩。
上半年,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工程完成風電投資790億元,同比增長3.8%。國內整機制造企業中標容量8282萬千瓦,同比增長70.4%,中標量前五名企業市場份額約76%。其中陸上風電中標7618萬千瓦,海上風電664萬千瓦,同比增長均超過70%。國內企業憑借性價比優勢、技術實力和品牌影響力,在海外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海外訂單中標622萬千瓦,占總中標容量的7.5%,同比增長超過60%。部分風機價格從低價中標逐漸開始理性回歸,但“價格戰”問題依舊嚴重。根據2024年上半年財報,多家上市整機制造企業風電機組銷售業務普遍處于虧損或瀕臨虧損的狀態。同時,隨著行業進入平價時代,快速降本的壓力傳導至產業鏈上游環節,原材料價格波動、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都對制造端的盈利能力構成了挑戰,風電制造領域優勝劣汰更加激烈。
4.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核心技術逐步自主可控,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綠色制造體系逐步健全。
上半年,發電設備行業積極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加強高能級科研平臺建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哈電集團承建的世界單機容量最大扎拉500MW沖擊式水輪機模型通過驗收;研制的世界最高額定水頭天臺抽水蓄能項目首臺導水機構順利通過業主驗收;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萬伏級高溫高壓濕繞組電動機成功投產;參與研制的中國出口海外的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通過最終驗收;承建的世界首臺10萬千瓦雙塔一機“光熱儲能+”吸熱器的核心部件產成發運;參建的湖北應城世界首臺(套)300MW級壓氣儲能電站示范工程一次并網成功;建立4個遠程運維、17個焊接數智化“揭榜掛帥”項目,“哈電云”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
東方電氣集團自主研制的18MW海上風電機組并網發電;東方鍋爐設計制造的行業首臺尾部三煙道二次再熱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燃煤鍋爐正式投運;自主研制的15MW重型燃氣輪機總裝下線;承制的全球功率最大500MW沖擊式水電機組完成水力研發;研制的世界首臺(套)300MW級壓縮空氣儲能透平發電機組并網發電;自主研發的國內首臺(套)兆瓦級天然氣壓差發電機組成功投運;建設的國內首個大型清潔高效電站鍋爐核心部件高溫段蛇形管制造智能工廠正式投運。
上海電氣集團與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聯合自主研發的首根660MW超超臨界機組國產FB2中壓轉子材料產成;上海鍋爐廠有限公司總承包的首套國產化2萬噸/年特種石墨浸漬生產線項目通過驗收;設計并制造的全球首臺18-20MW級風儲荷網機組在汕頭智能制造基地下線;構建的全球最大風電試驗平臺在江蘇濱海投運;所屬的恒羲光伏科技有限公司首個海外光伏項目組件順利發往中東;順利完成了全球首臺全高溫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洪荒70實現等離子體放電主機系統的三大核心部件外真空杜瓦、真空室以及內外冷屏的制造工作。
中國長江動力集團全新一代高轉速反動凝汽式汽輪機組并網發電。西子潔能參建的首個大型火電機組深度調峰靈活性改造技術及系統解決方案示范項目正式落地。濟鍋集團自主研發國內首臺的150t/d小型垃圾焚燒鍋爐順利通過能效測試。
金風科技建設的全球最大規模興安盟風電耦合制50萬噸綠色甲醇項目正式開工;與三峽集團聯合開發的批量應用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GWH252-16MW機組全容量并網;完成了全國首個構網型風儲場站220kV黑啟動及微網人工短路實驗。運達股份助力打造我國最大規模的遼寧華電鐵嶺離網風電制氫一體化項目正式進入商業運行階段;與巨石集團共同投資的全球首個180米超高混塔批量商業化應用項目并網發電。明陽集團研制的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OceanX明陽天成號”正式完成安裝。
中國一重研制的變速抽水蓄能機組用大型高氮奧氏體不銹鋼護環科研試制鍛件成功交付;承制的世界最大3000噸超級漿態床裕龍石化鍛焊加氫反應器批量化交付。二重(德陽)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研制的全球首件單體重量最大的不銹鋼轉輪體-老撾瑯勃拉邦水電站水輪機不銹鋼轉輪體順利通過多方檢驗;攻克了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FB2中壓轉子鍛件全流程關鍵核心技術。
(二)行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與機制創新。
當前,我國能源電力發展仍面臨需求壓力巨大、新能源供應不穩定性、清潔能源供給制約較多、綠色低碳轉型任務艱巨等一系列挑戰。發電設備行業需堅持規劃先行、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統籌兼顧,處理好新能源與傳統能源、全局與局部、政府與市場、能源開發和節約利用等關系。需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健全發電權交易機制,加快完善碳市場,加強綠證與國內碳市場的銜接和國際認可,加強區域網間協調配合,完善煤電靈活性改造統籌機制,完善輔助服務市場和供熱機組容量電價補貼機制等。
2.加快標準體系建設,引導行業有序發展。
我國發電設備行業體量規模世界領先,但行業標準化建設滯后于行業發展,面臨核心標準不足、標準生成效率與實際需求存在矛盾、標準“走出去”困難等問題。需加快制定并完善相關標準體系,如建立發電設備產品碳足跡評價標準,構建碳足跡管理體系;制定符合國情的燃煤機組零碳或低碳燃料摻燒的技術指南和電量計量標準;完善退役風電、光伏設備循環利用相關標準規范,提升風電、光伏產業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加強核電設計標準化建設,推進“華龍一號”、“國和一號”和高溫堆等機組設計標準化;完善抽水蓄能設備制造標準,統一電站規劃設計、工程建設、生產運維、與新能源聯合運行等領域標準;積極推進我國標準向國際標準轉化升級等。
3.深化產學研用融合,推進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發電設備行業依然存在“卡脖子”問題,主要集中在關鍵材料、基礎性和通用性工業部件、芯片、控制系統和設計軟件等方面。建議統籌推進補短板、鍛長板、強基礎工作,加強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應用,提升發電設備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政府牽頭組織用戶企業、設備制造企業、高校、研究院所等聯合開展技術攻關,通過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設立重大科技專項等措施支持關鍵技術研發,強化重大工程或示范工程引領,優化首臺(套)相關政策。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制定相應的人才激勵政策,保障發電設備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健康穩定發展。
4.品質為本,培育新質生產力,差異化戰略引領市場破局。
近年我國新能源行業需求總體持續向好,頭部企業依靠資金、技術、成本和渠道優勢,不斷擴大規模,行業資源向頭部企業進一步集中,使得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隨著行業產能的擴張及技術進步,設備產品價格逐步降低,企業在成本管控及產品性能上也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面對同質化競爭,應持續加大在核心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面的研發投入,培育新質生產力,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提升產品競爭力。通過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增強售后服務等方式,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差異化,通過實施差異化戰略引領市場破局。
二、未來形勢研判
(一)國際市場形勢及發展目標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嚴峻,清潔能源的發展已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企業正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推動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要實現到2050年全球凈零排放的目標,2026-2030年全球新興經濟體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需達到5730億美元。在現有政策和市場條件下,預計2023-2028年間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達到73億千瓦。到2025年初,可再生能源將成為全球最主要的電力來源。未來5年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將占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95%。到2028年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份額將翻一番,合計達到25%。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應占電力供應的70%-85%。同時,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仍不平衡,尤其是氫能、生物能源發展緩慢。以氫能為例,盡管過去10年有不少綠氫能源項目啟動,但由于受投資進度緩慢、生產成本較高等因素影響,預計到2030年只有7%的計劃產能可實際投產。
目前,中國能源企業已經占據了海外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導優勢,這一優勢仍將有望繼續保持。但同時也應看到,海外主要經濟體對外來投資的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勢頭日趨嚴重,國有或國有控股為主的中國能源企業在拓展海外重大能源項目過程中的相關安全審查門檻將不斷收緊,甚至出現了蓄意針對、打壓中國能源企業的現象。同時,相關標的國家的政治經濟局勢晦暗不明,造成大型能源項目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投資風險顯著上升。此外,國內能源企業以水電、風電、光伏電站建設為主的海外可再生能源業務經過多年的大力拓展已經呈現出階段性“紅海”競爭特點。
從當前能源發展路徑來看,未來在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時,應多關注輸配電網、并網運維服務等與可再生能源發展緊密相關的其他業務領域的多元拓展以及電網韌性改造、氫能、儲能、CCUS、交通電氣化等在內的全球能源轉型業務。同時,根據海外可再生能源項目普遍“小而美”的特點,應優化項目發掘、追蹤、投融資、考核等相關機制,逐漸扭轉以往重項目、輕研究的局面,要將宏觀政治經濟不確定性與具體項目的投資收益風險分析結合起來,更加強化風險意識。
(二)國內市場形勢及發展目標
2024年我國電力消費將平穩較快增長,電力供需總體平衡,電力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根據中電聯預計,2024年全年用電量同比增長6.5%左右,最高用電負荷比2023年增加1億千瓦左右。2024年全年新增發電裝機規模與2023年基本相當,其中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新增裝機規模達到3億千瓦左右。2024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預計達到33億千瓦左右,同比增長13%。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19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的比重上升至57.5%;其中并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合計裝機容量達到13.5億千瓦左右,占總裝機比重將首次超過40%,部分地區新能源消納壓力凸顯、利用率將明顯下降。火電14.6億千瓦,其中煤電12億千瓦,占總裝機比重降至37%以下。
“十五五”期間,我國電力消費將持續剛性增長,預計每年將新增用電量約6000億千瓦時,新能源裝機將保持每年增長1億千瓦以上規模。2030年前,實現新增能源消費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應,力爭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產業布局上,將加快西北風電光伏、西南水電、海上風電、沿海核電等清潔能源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因地制宜開發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推進氫能“制儲輸用”全鏈條發展。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推進水風光一體化開發。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保持合理布局和平穩建設節奏。
1.水電
因地制宜,積極推進水電基地建設,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開展藏東南(玉察)、瀾滄江上游、金沙江上游等主要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規劃和建設。2035年全面建成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綜合基地項目7800萬千瓦(其中新能源3900萬千瓦,常規水電2840萬千瓦,抽水蓄能1060萬千瓦)。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納入規劃的抽水蓄能站點資源總量約8.23億千瓦,其中已建5094萬千瓦,核準在建1.79億千瓦。預計2024年底抽水蓄能電站裝機規模5700萬千瓦,2025年達到62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1.6億千瓦,2035年達到4億千瓦。
穩妥推進水電設備更新改造。研究提升水輪發電機組靈活性、寬負荷運行能力,提升老舊機組運行效率,增加機組穩定運行能力,更好適應新型電力系統運行需要。推動流域水電集控建設,開展智慧水電相關技術研究,逐步推動設備及產品智慧運營。
2.火電
開展新一代煤電試驗示范,探索與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相適應的新一代煤電發展路徑。繼續推動煤炭、煤電一體化聯營,合理布局支撐性調節性煤電。推動退役機組按需合規轉為應急備用電源。持續推動節能改造、供熱改造和靈活性改造,加快火電數字化設計建造和智能化升級,建設智能感知、智能診斷、智能控制、智慧運行的智能電廠。以清潔低碳、高效調節、快速變負荷、啟停調峰為主線任務,推動煤電機組深度調峰、快速爬坡等高效調節能力進一步提升,更好發揮煤電的電力供應保障作用,促進新能源消納;應用零碳或低碳燃料摻燒、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煤電技術路線,促進煤電碳排放水平大幅下降。以合理的政策、市場機制支持煤電機組優化運行方式。
合理規劃建設調峰氣電,提升燃氣輪機自主可控水平。在氣源有保障、氣價可承受、調峰需求大的地區合理規劃建設調峰氣電,預計到2025年氣電裝機達到1.5億千瓦。加大燃氣輪機國產化攻關力度,解決重型燃機關鍵部件和整機設計、制造、運維“卡脖子”問題,突破市場瓶頸。
3.新能源發電
多措并舉,持續擴大新能源市場規模。構建高水平新能源消納體系,有序推進新能源大基地建設,優化海上風電基地規劃布局,堅持新能源與調節電源、電網建設在規模、布局、時序上做到“三位一體”。到2030年,規劃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光基地總裝機容量達到4.55億千瓦。因地制宜推動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在條件具備地區組織實施“千鄉萬村馭風行動”和“千家萬戶沐光行動”。開展全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資源普查試點工作。
持續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截至2023年底,我國在建和擬建光熱發電項目超過40個,總裝機規模約480萬千瓦,預計2024年建成120萬千瓦,2025年全部建成。
推進風電和光伏設備更新和循環利用。鼓勵并網運行超過15年或單臺機組容量小于1.5MW的風電場開展改造升級。支持綠色低碳材料、新型高塔技術、節地型技術、高效率及智能化風電機組應用。鼓勵通過高效光伏組件、逆變器等關鍵發電設備更新,推進光伏組件回收處理與再利用技術發展,支持基于物理法和化學法的光伏組件低成本綠色拆解、高價值組分高效環保分離技術和成套裝備研發。
技術領域,重點推進大型風機、鈣鈦礦光伏等高效發電技術;解決風電大功率主軸軸承、齒輪箱軸承、發電機軸承、葉片材料、潤滑油、設計軟件等依賴進口的局面,提升海上風電施工裝備的國產化水平;實現光熱電站專用的國產部件和裝備可靠性的工程驗證。
4.核電
積極安全有序推動核電項目開發建設。積極安全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核準,2024建成投運山東榮成“國和一號”示范工程1號機組、廣西防城港“華龍一號”示范工程4號機組等。開展核能綜合利用示范,積極推動高溫氣冷堆、快堆、模塊化小型堆、海上浮動堆等先進堆型示范工程,推動核能在清潔供暖、工業供熱、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綜合利用。到2025年,全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預計“十五五”期間保持每年8-10臺的核準節奏。在設備領域,重點解決在核電關鍵材料(如主泵推力軸承用石墨、部分合金材料)核級閥門、高性能傳感器、控制系統芯片、軟件等方面的“卡脖子”問題。
當前,全球能源發展呈現新趨勢、新特點、新格局,我國能源電力高質量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發電設備行業需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與市場機制創新,需瞄準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關鍵領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選擇技術路線,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強化科研成果轉化運用,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貢獻力量。
注:本報告GDP數據、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全國主要發電企業電源/電網工程投資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中電聯官網。其他數據來源于機械工業發電設備中心統計及調研結果(部分去年同期數據進行了調整更新),以及相關企業、網站公開資料。
上一篇:無
下一篇: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超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