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年伊始,國家電網公司探索性提出加快建設數智化堅強電網。
數智化堅強電網作為新型電網的重要形態,是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和主要抓手,在改造電網形態、增強電網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加快建設新型電網,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必須把握好“44345”主題要義,即“四大基礎”“四大特征”“三大內涵”“四大功能”“五大價值”。
本文整理了國家電網公司官網陸續發布的數智化堅強電網“四大基礎”“四大特征”“三大內涵”“四大功能”“五大價值”詳細內容。
當前,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演化呈現時間跨度長且不確定性強的突出特征,高質量統籌能源電力安全保供和清潔低碳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過渡期中的多目標協同至關重要。新型電網是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的核心平臺,圍繞骨干網架建設、各級電網協同、信息技術驅動和數智發展賦能等方面,持續夯實其四大基礎,是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的關鍵抓手。
一、加強特高壓和超高壓骨干網架建設,即以大能源觀為引領,立足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源需求和能源資源稟賦特征,持續完善適應多能源資源大范圍優化配置、靈活調度要求的骨干網架,夯實數智化電網建設的物理基礎
一方面,持續完善骨干網架格局,充分發揮特高壓電網的能源配置平臺價值。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開發規劃的要求部署,堅持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先進煤電、特高壓通道“三位一體”,全力做好基地外送和電網發展格局研究,將華北、西北主網架向沙漠基地延伸,完善西北、東北主網架結構,加快構建川渝特高壓交流主網架,支撐跨區直流安全高效運行。另一方面,要統籌好電網與可再生能源規劃,加強常規電源及網架結構配套建設的協調,優化可再生能源開發布局、規模及時序。結合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電網安全運行、裝備技術水平等因素,科學規劃集中式、分布式能源發展,支撐集中式和分布式能源的廣泛靈活接入。優化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靈活調節電源規劃配置,增強電網對可再生能源的消納能力。持續提升跨省跨區輸電能力,實現可再生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配置,提升消納利用水平。提升分布式電源并網管理水平,提升交易管理質效,對并網服務流程和并網運行技術要求實行差異化管理,引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優化布局。
二、推動各級電網協調發展,即以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源荷互動”平衡模式為目標,優化各級電網發展節奏和布局,提升承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外送消納能力、多直流饋入能力、分布式新能源并網能力等,實現輸電網、配電網與微電網的靈活互濟、協調運行
一方面,推動實現結構清晰、功能明確的各級電網架構。建設、擴展和完善特高壓骨干網架,優化500(750)千伏電網,實現合理分層分區,提高重要斷面輸送能力,完善220(330)千伏電網,圍繞負荷中心逐步形成雙回路供電和環網結構,提升供電能力和可靠性水平,實現靈活可靠供電,并加快構建水火風光資源優化配置平臺,提高清潔能源接納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各級電網對各類創新要素和資源匯聚融合的支撐能力。隨著能源系統向能源互聯網演進,要發揮數字產業與能源電力產業深度耦合優勢,依托市場機制優化等方式,激發各類資源和創新要素互聯互通,同步加強數據共享和價值挖掘,建設能源大數據中心和能源工業云網,拓展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綜合能源服務、智能微電網、虛擬電廠等新業務、新模式、新業態。
三、實現“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全面驅動,即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實現源網荷儲各環節各類主體的信息共享和能力互補,充分釋放其間所蘊含的巨大效率效益空間,有力貫徹落實全面節約戰略,以更加高效的方式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
一方面,全方位提升大電網的調度控制能力。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實現對海量新能源設備的電氣量、狀態量、物理量、環境量、空間量、行為量的全方位感知,并通過大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有效提升新能源發電出力預測精度、運行調控智能水平、運行維護能力,確保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要建立多時間尺度、廣地域范圍、快響應速度的復雜大電網仿真平臺,構建全景可感知,全局可控制,主網、配電網、分布式微電網有效協同的調度控制體系。另一方面,以數字化水平提升助力新能源友好并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新能源云等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對新能源發電數據科學分析和合理利用,有效促進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的科學規劃、合理開發、高效建設、安全運營、充分消納。依托綠電交易平臺,支撐綠電交易業務,滿足市場主體的綠電消費需求,激發市場主體參與綠色電力交易的熱情,有效支撐“雙碳”目標實現。
四、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即以數字化轉型為基礎,以智能化發展為手段,以綠色化發展為目標,實現以科學供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合理需要
一方面,電力可以全面反映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發展訴求,堅持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將帶動能源領域實現價值的全面躍升,體現出更為突出的數據價值、服務價值和平臺生態價值。基于數字技術對能源電力系統的全面改造和賦能升級,在電力與經濟社會系統的數據交互共享中,圍繞電力大數據運營、5G與地理信息時空服務、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場景創新應用等實現數據對新產品新模式的帶動。立足從資源提供者到服務提供者的深刻轉型,電力將推動形成更加開放柔性的能源互聯網發展環境,催生數據整合商、運營零售商、綜合服務商、金融服務商等新的市場主體,提供基于信息增值的系列能源電力服務,滿足用戶多樣化、個性化、互動化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推動形成能源工業互聯網、電碳資源綜合配置平臺等全新產業生態,全面激發電力的平臺生態價值。以數字化轉型開放包容的電網運營體系將在關鍵環節實現內外資源有效聚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業務的高效協同互動,激發電網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
另一方面,將從經濟社會的更廣維度,實現更加高效的供需協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的先行保障和服務能力。持續加強縱向源網荷儲各環節、橫向電熱氣冷氫等各品種能源的協調程度,滿足各類電力設施便捷接入、即插即用,多措并舉支撐可再生能源發電安全運行和有效消納。同時,通過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現狀、趨勢和突出訴求與電力領域的實時互動,可推動數智化堅強電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引領者。
【實踐案例】
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
國家電網公司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全力扛起能源骨干央企責任擔當,全力投入并推動充電基礎設施布局,積極服務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已建成“十縱十橫兩環”高速公路快充網絡,覆蓋高速公路5萬余千米;建設運營全球覆蓋范圍最廣、服務能力最強的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截至2023年8月,智慧車聯網平臺在為超過1160萬用戶綠色出行提供便捷智能的充換電服務。平臺不斷提升開放共享能力,推動充電運營商互聯互通,為車主提供智能推薦、站(樁)導航、即插即充、無感支付、電池安全監測等充電服務,實現“一個APP走遍全中國”。通過挖掘智慧車聯網平臺海量“車樁網”數據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為充電運營商提供建站規劃、運營分析、智能運維等大數據服務。依托智慧車聯網平臺建設負荷聚合運營系統,為各類充電設施提供參與綠電交易、需求響應、電網輔助服務市場的渠道。
國網福建電力建成多元清潔能源互濟互補供應體系
國網福建電力依托于省內齊全的清潔資源品類,形成水、核、風、光多元清潔能源互濟互補的供應體系,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2022年,福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占比分別達60.3%、54.5%,分別高出我國均值4.1個、12.9個百分點,并連續多年保持清潔能源100%消納。
江蘇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
該工程起于長江南岸蘇州引接站,止于北岸南通引接站,通過2回敷設于管廊中的GIL穿越長江,隧道全長5468.5米,GIL總長34.2千米,工程投資48億元。該工程采用“緊湊型特高壓GIL+大直徑長距離水下隧道”穿越長江,代表了特高壓輸電研發、電工裝備制造、深水隧道施工等領域的國際領先水平,大幅提升了華東電網的受電能力。
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
該工程起點為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落點為河南省駐馬店,設計輸電能力800萬千瓦,輸電線路長度1578千米,工程投資223億元。該工程創下多項世界第一:首次大規模輸送以新能源為主的電能、首次進入海拔3000~4000米地區建設施工、首次研發應用升級版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首次采用800千伏換流變電站現場組裝方案。
深化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應用
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已快速融入各行各業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中,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資源之一。國家電網公司發揮“大國重器”和“頂梁柱”作用,深挖能源領域數據蘊含的潛在價值,推動國網河南、重慶、寧夏、新疆等公司持續深化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應用,強化能源領域大數據集成融合,提升能源數據匯聚共享能力,為各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可靠的能源數據支撐。
現代電網深度嵌入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經濟活動中須臾不可相離的能源基礎設施與產業基礎設施。電力安全保供是須臾不可忽視的“國之大者”。當前,能源轉型加速演進,新能源高比例接入電網,受氣候變化、極端災害等因素疊加影響,電網安全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日益加劇。打造氣候彈性強、安全韌性強、調節柔性強、保障能力強的數智化堅強電網,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體現了國家電網公司黨組在新時代新征程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的主動擔當。
電網氣候彈性強,是新型電網系統性應對氣候波動影響的能力特征。要求電網能應對各種極端氣候災害的考驗,從主配網網架、線路、設備,到與之銜接的電源、負荷、儲能等環節,都具備系統性應對氣候變化波動影響的能力。從實踐來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出力受極端氣候影響持續加劇,高溫干旱、寒潮等極端天氣下,水電等常規電源暴露出一定脆弱性,以往對發電側影響較小的風速、光照等氣候因素時刻影響新能源出力,臺風、暴雨等也將對新能源設施構成威脅;暴雨洪澇、雨雪冰凍等氣象災害易對輸配電關鍵基礎設施造成破壞,由氣象因素造成的電網、設備事件已經接近五成;溫度敏感型負荷規模持續擴大,我國用電負荷的尖峰化和夏冬“雙峰”特征更加顯著,應急儲能需求增加,其中空調負荷成為拉動最大負荷增長的主力之一。從應對中看,增強電網彈性就是不斷挖掘電網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以更精準地監測監控天氣變化特別是極端天氣為基礎,增強電網與電源、電網與負荷、電網與整個電力系統的互動能力,以更安全更經濟的方式運營電網,以數字化智能化的確定性手段減少電網在復雜環境中的不確定性。
電網安全韌性強,是新型電網系統性抵御電力系統擾動沖擊的能力特征。要求電網應對“雙高”特征下電力系統運行的隨機擾動,抵御來自不同環節、不同區域、不同時域對電力系統的沖擊。從實踐來看,新能源大規模并網與沙戈荒大基地輸送的電源形態,給電力系統穩定運行帶來了新的挑戰;大電網交直流耦合運行、直流近區電壓穩定風險突出,配電網面臨自身平衡能力不足、網架薄弱等風險;負荷產消者化趨勢明顯,改變電力平衡方式,對配網承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儲能方面,隨著電化學儲能電站投運量的增加,電化學儲能安全性問題逐漸突出。從應對中看,增強電網安全韌性就是要主動順應多種電源跨品種互濟催生的對能源電力產業鏈安全共治需求的趨勢,建立更經濟更精準的資源配置方式與電力調控模式,讓整個電力系統的各市場主體形成一個安全合作共同體,以此共同抵御各種不同的擾動與沖擊。
電網的調節柔性強,是新型電網系統性開展靈活調節的能力特征。要求電網能夠充分調動各類社會資源要素,納入電網的配置優化中,讓市場價格信號和數字技術共同發揮作用,克服電力系統時空資源分布的極度不平衡問題。從實踐來看,靈活調節電源能力占比不足需要整個電力系統與產業鏈供應鏈協同解決。目前我國抽水蓄能、調峰氣電等傳統調節電源占比一直維持在6%左右。比較而言,歐美國家靈活電源比重較高,美國、西班牙靈活電源占比分別為49%、34%,靈活調節電源分別是新能源的8.5倍和1.5倍。負荷調度更多傾向于解決安全問題,在對負荷靈活調控方面,特別是在削峰填谷、新能源消納方面,技術還有待進步,實踐有待拓展。這就需要建立更加充分的價格補償機制、尖峰電價機制以及用能權等手段。從應對中看,增強電網調節柔性就是要持續發揮好“平臺+數據+運營+生態”的一體化運作方式,推動負荷資源聚合,引導全網全系統的市場主體與用戶計算各自的成本函數,讓系統為人服務、電網為企業服務。例如,根據國家部委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政策文件,電網柔性調節能力是服務全行業全社會的,并將在電動汽車、儲能、空調等新型負荷中帶來巨大的產業價值。
電網的保障能力強,是新型電網系統性配置資源要素的能力特征。要求電網能夠在常態運行與應急狀態下充分調動所需的資源要素,并具備及時供給到全網各地的調配能力。從實踐來看,電網歷來有物資調配的優勢,在極端情況下,集團化運作能將各類電力物資、備品備件調配到全網各地。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產業鏈供應鏈成為一個整體,以“國網綠鏈”為載體的綠色化、數智化的現代供應鏈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對電網自身備品備件進行及時儲備、供需缺口分析和智能倉儲轉運,還可以服務上下游企業、設備供應商,降低全系統物資倉儲與調配成本。從應對中看,電網保障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不僅考驗電網在應急狀態下的動員與調配能力,也考驗電網日常的經濟運行和科學管理能力。因此,增強電網保障能力更需要立足實際,將資源要素保障能力持續內化為現代企業的一流治理能力。
建設“四強”的數智化電網是“一體四面”打造新型電網能力的重大舉措,充分體現了電網高質量發展的系統觀、整體觀和全局觀,將有力支撐能源保供與低碳轉型,促進新型電力系統各個環節的協同互動,為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國網力量。
【實踐案例】
國網浙江電力積極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工程
國網浙江電力投運世界首個高壓大容量柔性低頻換流站——杭州220千伏亭山站,建成臺州35千伏柔性低頻輸電工程、寧波和臺州氫電耦合工程、嘉興數字孿生配電網規劃系統、紹興中壓直掛式儲能電站等一批全國首創性示范工程。推動分布式潮流控制器、柔性短路電流抑制、移動式即插即用儲能電站、動態增容等一批“首臺首套”“首面首域”項目試點運行。
國網山東電力開展配電網主設備健康狀態在線評價
傳統現場開展配電網設備狀態評價任務量大、效率低。國網山東電力依托電網資源業務中臺,開發配電網主設備健康評估模塊,匯集全省配電網主設備電氣量、狀態量等3類45項數據,創新構建變壓器、環網箱等5類14種配電網主設備30類評估診斷模型,綜合研判設備隱患、缺陷等異常狀態,為差異化檢修策略制定提供決策依據。2022年12月應用以來,累計發現設備異常狀態1100余臺次,現場工作量降低60%以上,評價準確率達到90%以上。
國網天津電力建成新能源車綜合服務中心
國網天津電力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光儲充換”綠色充電系統和“冷熱電”綜合能源系統,建成國內首座集數字化、網聯化、生態化功能于一體的津門湖新能源車綜合服務中心。中心設有71個智能充電車位,利用屋頂和車棚建設379千瓦光伏電站,配有1000千瓦時儲能設施和綠色能源管理服務平臺,構建了一套“2+1”的源網荷儲交直流綠色微能源網。截至2023年8月,光伏發電累計85萬千瓦時,儲能累計充放電量126.31萬千瓦時,全站實現節能減排二氧化碳11640噸,樓宇能源自給率達到85%,整體達到綠色二星建筑和“近零能耗”標準。中心提供國內技術最先進、充電方式最全、充電安全性最高、互動性最強的充電體驗,自投運以來,累計充換電50.43萬次,充換電量超1082萬千瓦時,日最高充換電量2.4萬千瓦時,在天津市公共充電站排名第一位。
安徽金寨分布式發電集群示范區
該示范區工程系統集成調容調壓變壓器、智能測控保護裝置、集中和分散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小型氣象監測裝置等300多套智能并網裝置,整體實現了可觀測、可控制、可治理,確保高滲透率分布式發電集群“發得出、并得上、用得掉”。
電網企業堅定不移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核心要義之一就是以“大云物移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為驅動,深入探索建設新型電網。國家電網公司面向“雙碳”目標推進能源轉型,探索性提出加快建設數智化堅強電網,既是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關鍵之舉,也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新范式、探索了新路徑、拓展了新空間。因而需要站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高度上,深度把握數智化堅強電網的內涵特征,加深對數智化堅強電網“是什么”的系統性認識。
一、準確把握數智化堅強電網的形態內涵:交直流混聯,大電網、配電網、微電網等多種電網形態有機銜接,集中式、分布式能源系統相互補充
在碳中和目標的宏觀戰略與數字化賦能的轉型機遇下,新型電力系統結構形態正在發生系統性變化。新型電力系統源端匯集接入組網形態從單一的工頻交流匯集接入電網,逐步向工頻/低頻交流匯集組網、直流匯集組網接入等多種形態過渡;輸電網絡形態從交流骨干網架與直流遠距離輸送為主過渡到交流電網與直流組網互聯。
新形勢下,電網作為連接能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樞紐平臺,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同時,面臨著支撐新能源規模化開發、高比例消納和新型負荷廣泛接入的直接挑戰。面向從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平臺向能源轉換樞紐轉變,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將加速構建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廣域輸送和深度利用的電力網絡體系。一是加速電網形態由“輸配用”單向逐級輸電網絡向多元雙向混合層次結構網絡轉變,交直流混聯,大電網、配電網、微電網等多種電網形態有機銜接,以大電網為主導、多種電網形態相融并存的網絡形態。二是加速電網形態由以具有轉動慣量的常規電源、單向供電為主,向具有高比例電力電子化新能源、雙向供電的方向轉變,集中式、分布式能源系統相互補充,形成源網荷儲協調互動的平衡形態。
二、準確把握數智化堅強電網的技術內涵:人工智能、邊緣計算、數字孿生、區塊鏈、安全防護等數字技術、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控制技術與柔性直流、可再生能源友好接入、源網荷儲協調控制等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在電源構成、電網形態、負荷特性、技術基礎、運行特性等方面的新變化,當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物質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未來發展路徑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特別是未來電力系統演變將面臨技術不確定性高、發展路徑復雜等一系列挑戰。
增強電力技術能力,是提升我國電力產業現代化生產力水平的關鍵,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勢必在技術融合創新、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創新性突破。一是堅持循序漸進原則,遵循系統觀念和技術規律,充分認識電力行業技術資金密集、存量系統龐大的實際特點,持續優化新型電網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積極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促進電網技術創新進步與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齊頭并進。二是堅持問題導向與系統思維,持續推進新型電網基礎支撐技術融合創新,著力統籌數字技術、先進信息通信技術、控制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創新突破,加大技術創新應用及典型場景試點力度,為新型電力系統路徑影響技術與重大顛覆性技術探索提供物質基礎與技術支撐。
三、準確把握數智化堅強電網的要素內涵:電力流、業務流、數據流、價值流等多流合一,多形態、多主體協同互動,大范圍柔性互聯、新能源廣域時空互補、多品種電源能量互濟
隨著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深入推進,各類要素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要素屬性、功能及邊界正在進行系統性重新界定與深度整合。數智化堅強電網既為打造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新型電網提供了發展方案,也勢必帶動能源電力產業鏈供應鏈重組整合,推動電網運行特性、市場主體關聯、要素配置模式等呈現全新形態。
建設數智化堅強電網離不開能源電力產業鏈要素整合,也必將為能源電力轉型升級提供創新驅動力。一是要素配置互動性顯著增強,電力流、業務流、數據流、價值流等多流合一,新型電網不同要素將在不同維度下賦予特殊功能,土地、資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功能將被重新界定,創新、管理、數據、人才等新要素將被大量吸納整合,顯著提升新模式新業態的創新孵化潛力。二是系統開放性進一步提升,創新要素在新資源配置模式下跨界流動更加暢通,微電網、新型儲能等電網形態豐富性明顯提升,多主體協同模式將加快從“源網荷儲”向“源網荷儲碳數”演化,大范圍柔性互聯、新能源廣域時空互補、多品種電源能量互濟等運行特性將更加突出。
建設新型電網是國家電網公司立足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央企“三個作用”,扛牢能源保障和安全“國之大者”使命擔當的關鍵之舉,需要公司上下準確把握數智化堅強電網“三大內涵”,將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的本質要求落實到公司部署要求上來,落實到創造公司作為特大型電網企業的時代價值上來,為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國網貢獻。
【實踐案例】
國網新能源云(新能源數字經濟平臺)
為加速推進能源轉型,服務綠色發展和“雙碳”目標,國家電網公司聚焦市場化、透明度、高效率,創新建設國網新能源云(新能源數字經濟平臺),推動構建智慧能源體系,打造新能源生態圈,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自2018年10月啟動新能源云建設以來,國家電網公司抽調內外部專家300余人,組建柔性工作團隊開展平臺建設,完成了15個子平臺、63個一級功能、278個二級功能的設計研發,并在公司經營區27家省電力公司全面部署和應用,得到政府部門、企業和用戶的廣泛關注和普遍認可。截至2022年底,新能源云已形成包含環境承載、資源分布、電網服務等子平臺,可提供信息分析和咨詢、全景規劃布局和建站選址、全流程一站式接網、全域消納能力計算和發布、全過程補貼申報管理等多項服務的一體化平臺體系,實現了將新能源業務辦理由線下轉為線上的轉變,以流程驅動、數字驅動的方式實現了新能源管理數字化轉型。累計接入風光場站超過283萬座,裝機4.59億千瓦,注冊用戶超過25萬個,入駐企業1萬余家,為推動構建產業生態、促進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同時,新能源云已歸集了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接入的198萬座新能源場站分布、裝機、發電量、利用小時數等信息,可滾動監測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內各區域、省、地市的風電、光伏發電發展和消納情況,并歸集了全國各地區過去30年的風能、太陽能資源數據,具備了風速、氣溫、風功率密度等關鍵指標監測預報能力,為支撐政府部門新能源信息監測及開發規劃提供了數據支持。
企業級氣象數據服務中心
氣象數據結構多維復雜,且更新頻率快、數據體量大,傳統氣象數據存儲共享方式存在數據存儲分散、查詢效率低和傳輸不夠高效等情況。南瑞集團通過自主技術創新,完成了技術原型研發,全面支撐國家電網公司建成企業級氣象數據服務中心,實現從中國氣象局、水利部、地震局等外部機構統一匯聚5大類公共氣象數據,從國家電網七大災害中心匯聚7大類電力專業氣象數據,沉淀多項公共氣象服務功能,大幅提升氣象對電網設備影響的分析計算速度,首次實現電力行業超大規模海量氣象數據統一匯聚管理。系統已在國家電網公司總部及27家省公司部署應用。
國網北京電力打造城市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
國網北京電力以數智化堅強電網為統領推動核心競爭力提升,以“引綠、賦數、提效、匯碳”為路徑,加快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全力打造數字透明、靈活智能、堅強韌性、綠色共享的數字化低碳一流城市電網,服務首都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制定2023~2035城市副中心電網發展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兩項行動計劃,在供給側圍繞綠電調入、本地可再生能源發電雙向發力,在消費側聚焦能源、建筑、交通三大重點領域,持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應用環保設備建設首座綠建融合零碳110千伏大營變電站,打造“數字化電纜隧道”無人化巡檢示范區,政企合作拓展首都碳排放監測服務平臺多場景應用,掛牌成立“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新型電力系統實驗基地”,深入推進車網互動、物聯網等技術落地應用,提升電氣量、機械量、監測量、環境量四維感知水平,建成全國首條充電樁自動化檢定檢測流水線,2023年4月獲得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最高“特別嘉許金獎”。
國網冀北電力實施新型電力系統全域綜合示范行動
國網冀北電力發布《新型電力系統全域綜合示范行動》,建設“新能源+儲能+分布式調相機”、柔性直流換流站智慧運維、塞罕壩智慧配電網區域級自治技術、新型儲能試驗檢測創新平臺等示范應用項目,統籌推進源網荷儲等全要素先進技術、裝備材料的科研攻關和示范驗證,推動能源資源全域優化配置,提升全社會綜合用能效率,為我國能源轉型提供樣板工程。
國網寧夏電力推動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
作為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送端,國網寧夏電力借助寧夏“地域小、風光足、電網強、送出穩”的獨特優勢,著力打造“強電網、大送端”為特點的骨干電網網架,區內形成了以750千伏雙環網為主網架,打通了向山東、浙江送電的兩大直流外送大通道,奠定了如今寧夏“強電網、大送端”格局,形成了“內供”“外送”兩個市場,在全力保障寧夏電力可靠供應的同時,將電力通過直流外送大通道送至全國十幾個省份,累計外送電量突破6600億千瓦時。國網寧夏電力持續攻關以輸送新能源為主的特高壓直流送電技術難題,推進“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互動等新技術示范應用,新能源利用率連續6年保持在97%以上,有力推動了寧夏作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建設。
數智化堅強電網作為新型電網的重要形態,是推進新型電力系統、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核心環節和主要抓手,不僅在改造電網形態、增強電網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還將依托數智化深度嵌入、廣泛連接、高頻互動的內在特征,在全行業全社會中發揮不可忽視的支撐賦能功能,集中體現在數智賦能賦效、電力算力融合、主配協調發展和結構堅強可靠四方面。
一、數智賦能賦效:數智化堅強電網以數據跨系統協同與深度應用有力支撐電網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能源轉型深入、碳管理體系優化、經濟社會監測完善與國際競爭主動
數智化堅強電網是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深入融合嵌入電網生產運行與管理運營過程的新型電網形態,能夠增強以電網為樞紐的能源電力系統互聯互通能力、供需匹配能力、風險應對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以數據流在源網荷儲各環節的充分共享流動,承載信息流、能量流、價值流的交換互動,一是提升可再生能源智能化配置能力,支撐解決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并網、大范圍配置問題。二是提升電力供需靈活匹配能力,適應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大規模消納及由此帶來的供需匹配要求。三是增強風險自動監控與響應能力,實時監測并超前預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控制狀態與風險。四是培育數智化新興服務能力,為電動汽車、虛擬電廠、共享儲能、靈活負荷等多方能量資源共享與交易提供更加智能高效的服務。
此外,電網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對能源轉型、環境保護、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等都能夠產生顯著的外部溢出效應。一是數智化堅強電網增強能源物理系統、產業系統、治理系統的連接融合與協同互動水平。依托電網在能源系統中的樞紐地位,通過跨區域、跨企業、跨設備的多源異構數據高頻或實時對齊、協同與融合,牽引供應端智慧電廠、智慧礦山、智慧油田發展壯大,需求端智能用能設備、虛擬電廠等新興模式培育,以及輸送端自適應調控多品類能源供需匹配。這不僅帶動能源產供儲銷物理系統的高效經濟運行,還通過更高水平的跨企業、跨行業數智化治理能力,將產業鏈延伸至先進制造、數字技術等新興產業中,豐富產業生態,增強上下游協同聯動能力。二是數智化堅強電網以精細、準確、實時的用能數據采集計量支撐我國碳系統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數智化能夠深刻應用并充分放大電網廣泛連接、準確反映我國生產生活活動的優勢,通過電碳計量轉換,以電力數據為基礎支撐碳計量、碳交易、碳管理體系建設。三是數智化堅強電網支撐我國經濟社會運行態勢跟蹤監測,輔助政府決策、行業分析與企業發展。各行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電力數據反映三大產業發展狀態的完整與準確程度也越來越高,電網數智化水平的提升將能夠更細致、更廣泛、更精準地采集存儲傳輸各行業用電數據,同時配合電力數據在多主體間的流通應用,更加充分地發揮電力數據的決策支撐價值。四是數智化堅強電網助力更好把握能源轉型國際標準規范發展先機,增強我國關鍵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能力。電力系統是全球人造復雜巨系統之一。當前國際形勢下,加強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有利于我國搶抓將數字化建設經驗推廣成國際標準規范的先機。同時,電網作為關鍵基礎設施,電網數智化水平的提升能夠增強對網架安全風險的監測預警能力和主動防御能力。
二、電力算力融合:數智化堅強電網以電力和算力在技術、設施和機制多方面深度融合發展,催生電力算力一體化資源供給調配服務發展,推動“東數西算”戰略落地,培育全新發展空間和動能
數智化堅強電網將有力支撐電力算力融合發展,實現算力支撐電力運行、電力保障算力用能,并通過融合電力算力技術、設備與機制,形成一體化的資源供給與調配服務。一是算力深度服務電力數智化發展,提升電力系統運行質效、創新發展模式。算力賦能自動化供電網絡、智能化輸電調度與智慧化電力服務發展,支撐發電到用電各環節之間的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雙向流動與交互,提升電力系統全環節的高效經濟運行水平。二是電力保障包括數據存儲、網絡傳輸、計算分析在內的算力穩定快速供給。近年,我國算力基礎設施規模保持大幅增長,數據中心規模年均增速20%。據中國信通院測算,到2030年,我國數據中心耗電量將超過3800億千瓦時,如果不采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量將超過2億噸,快速增長的算力需求對綠色安全穩定電力提出更高要求。三是電力算力交織形成新型綜合服務形態,支撐滿足全社會關于經濟、安全、便捷電力算力服務的需求。復合聚合商、虛擬電廠、儲能公司、分布式能源交易等新型服務提供商不僅提供直接的能源電力供應服務,更會提供綜合算力的咨詢規劃服務。
此外,數智化堅強電網推進電力算力融合,還在支撐國家戰略落地、擴展發展空間和培育發展動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電力算力融合推進“東數西算”工程深入落地。算力樞紐節點和數據中心集群對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具有較高需求。因此,配套電網建設是推進“東數西算”工程的內在要求。數智化堅強電網通過桿塔融合、多站融合等方式實現算力與電力的相近協同建設,支撐“東數西算”工程切實落地。二是電力算力融合將催生區別于傳統電力、算力行業的全新發展空間。電力算力融合涉及電力技術與數字技術、電力設施與算力設施、電力市場與數據市場、電網運行機制與數智創新規律等多方面的深度耦合,將進一步為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開辟創新應用空間,形成電力行業與算力行業之外的市場化“藍海”,或將在電力算力規劃布局、演進模擬、服務撮合、模式創新、節能測算等方面發力。
三、主配協調發展:數智化堅強電網順應能源轉型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的新形勢新需求,推進主配網協同控制能力建設,結合主配網實時運行方式,實現能源的全域、全息把控,調度指揮管理能力顯著提升
主配網協調發展通過建立主配電網圖模數據交互機制、建立主配電網風險分析、合環分析、故障處置等業務協同機制,推動主配網多源數據融合應用及故障信息共享,提升事故處置效率,提升主配網運行狀態的全景感知能力,提高多業務、跨部門間協作處置效率,提高電網安全運行控制水平,提升電網運行控制效率。一是提升電力系統整體性能。通過構建有機的骨干結構,確保主網和配網在時空上緊密銜接,優化結構和運行方式,提高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可靠性,確保電力系統在不同環境下能夠保持卓越性能。二是提高傳輸效率。通過系統化的電能傳輸路徑優化,確保電能傳輸的經濟性,提高能源傳輸效率,增強系統靈活性,更好地適應動態變化的運行環境。三是助力新能源快速發展。實現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協同融合,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更高效地利用新能源,引領電力系統邁向可持續、清潔的未來。四是加強主配網協同故障處置能力。通過建立主配網故障處置協同機制,推動主配網多源數據融合應用及故障信息共享,實現主配網協同的故障恢復策略分析,根據故障后潮流和配網自動化負荷全停全轉、饋線自動化等功能,實現電網故障快速隔離與供電恢復。同時,主配網協同的故障追憶與評估功能,對故障處置操作進行全過程反演,評估設備、裝置、系統應用有效性和正確性,以實現處置策略的優化提升,提高電力系統在面對故障時的響應速度和處理效能,確保系統持續穩定供電。
主配網協調發展不僅對電力系統內部產生深遠影響,更在整合行業和社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優化能源供應鏈的協同效應。主配網協調發展使能源的生產、傳輸和分配更加高效和協調,提高能源行業的整體效益,推動了更廣泛的產業協同發展,促進了全能源行業鏈的健康發展。二是助力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通過提升電力系統整體性能,降低能源波動對經濟的影響,有助于經濟結構優化,提升社會韌性,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構堅強可靠:電網安全可靠是基本前提,始終把保障安全可靠供電作為電網的首要任務,推進網架韌性、安全質效升級,實現網架結構清晰堅強、供電能力合理充裕、設備設施健康可靠、供電質量持續提升
數智化堅強電網,“堅強可靠”是基礎,“數智化”是關鍵,需維持自身安全穩定運行,保障用戶安全可靠用能,維護電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性,助力能源安全。一是提高電網的保障能力。通過建設堅強可靠的結構,電力系統在面臨各種挑戰和突發情況時能夠保持持續供電的能力,提高電網的抗災能力和穩定性。二是提升本地支撐作用。隨著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開發利用,以及新型負荷的不斷攀升,電力負荷峰谷差越來越大,長周期、短周期靈活調節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送端地區兼顧電力送出和就地消納兩種需求,補強“只出不進”布局短板,提升本地支撐作用。三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受端地區充分預估新能源時空分布特性,提升電網布局整體化水平和覆蓋密度,充分發揮網絡化配置優勢。四是優化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通過引入先進的調節技術和策略,使電力系統具備靈活調節的能力,能夠迅速適應負荷變化和新能源波動,提高系統的調節柔性。
結構堅強可靠的數智化堅強電網具有廣泛的外部效應,涵蓋了能源行業、環境保護和國際競爭等方面。一是行業協同效應提升。電力系統的堅強可靠性直接關系能源生產、傳輸和分配的協同性,為能源行業鏈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提高清潔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堅強可靠的電網結構為基礎,更好地適應新能源波動,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降低碳排放,助力“雙碳”目標實現。三是國際競爭力提升。穩定的電力供應是國家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的支柱,能夠吸引投資、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在全球能源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同時,以清潔高效的電力系統履行國家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承諾,有助于提升國際形象。
【實踐案例】
國家電網綠色現代數智供應鏈
國家電網公司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落實國資委關于中央企業在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加強供應鏈管理的工作要求,圍繞“綠色、數字、智能”現代化發展方向,創新構建綠色現代數智供應鏈管理體系(簡稱“國網綠鏈”)。國網綠鏈以平臺為著力點、采購為切入點、專業化協同整合為突破點,系統實施“綠鏈八大行動”(供應鏈鏈主生態引領、規范透明化陽光采購、全壽命周期好中選優、建現代物流增效保供、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創新固鏈保安全穩定、數智化運營塑鏈賦能、全面強基創國際領先),推進供應鏈平臺由企業級向行業級發展,供應鏈服務向產業鏈供應鏈全過程發展,供應鏈體系向綠色化數智化創新發展,供應鏈生態向市場需求主導牽引發展,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與價值鏈融合。通過打造國網綠鏈,推動供應鏈協同化、智慧化、精益化、綠色化、國際化發展,實現供應鏈運營效率、效益、效能最優,供應鏈發展支撐力、行業帶動力、風險防控力、價值創造力持續提升,支撐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為公司戰略實施和“一體四翼”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引領帶動能源電力產業鏈供應鏈高質量發展。
國網能源院持續開展新型電力系統產業鏈供應鏈研究
國網能源研究院聚焦“雙碳”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要求,持續開展新型電力系統產業鏈供應鏈相關研究:立足新發展格局下“經濟—能源—電力”的新關系,研判電力產業定位的新變化,建立新型電力系統產業鏈“四形態”分析方法,從產業的價值形態、企業形態、循環形態和空間形態四個維度展望了我國新型電力系統產業鏈發展演化趨勢,提出我國電力產業鏈將從以化石能源為底色轉變為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其價值創造模式的躍遷也將帶來全新的業務邏輯和產業發展空間。
國網河北電力助力雄安新區綠色智慧能源建設
雄安高鐵站站房外觀呈水滴狀橢圓造型,站房屋頂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板猶如水滴上的一顆明珠,閃閃發光。該項目采用多晶硅光伏組件,鋪設面積4.2萬平方米,總容量為5.97兆瓦,年均發電量580萬千瓦時,為雄安高鐵站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800噸,相應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噸,相當于植樹0.12平方千米。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量上網”的并網模式,國網河北電力嚴格組織項目前期并網方案評審和項目竣工階段驗收,確保光伏項目如期并網發電。該項目的順利投運為雄安新區綠色智慧能源建設提供了樣板,打造了綠色智慧交通的應用典范,助力雄安綠色之城建設。
國網上海電力建成世界首個35千伏公里級超導輸電示范工程
該工程于2021年12月投運,是目前世界上輸送容量最大、距離最長、接頭數量最多的全商業化運行的超導輸電工程,也是唯一采用全排管敷設的公里級超導輸電工程,工程開創了公里級超導電纜在大型城市核心區域運行的先例,加速了超導全產業鏈國產化,大幅提升了我國在超導輸電領域的國際影響力。截至2023年8月,工程已累計為供電區域內徐家匯商圈、上海體育館等4.9萬戶用戶供電近3億千瓦時。
國網四川電力打造清潔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和高質量就地消納典范
作為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四川水電裝機容量達1.1億千瓦,全國每100千瓦時水電就有28千瓦時出自四川。截至2023年8月,國家電網在四川建成投運向家壩—上海、溪洛渡—浙江、錦屏—江蘇、雅中—江西、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等6條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四川電力外送能力超過5000萬千瓦,形成了我國“西電東送”的主力軍。近年來,國網四川電力持續升級電網,秉著“保內供、穩外送”的原則,打造了清潔能源大范圍優化配置和本地消納的典范,四川省累計外送電量已超過1.5萬億千瓦時,助力民族地區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為我國東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全球占地面積、變電容量最大的特高壓換流站——四川布拖換流站由2個±800千伏換流站和1個500千伏變電站“三站合一”進行建設,占地面積0.62平方千米,相當于9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在“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建設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推動能源轉型勢在必行。加之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頻發,統籌發展與安全難度增加,需要依靠數智化技術全面有效感知電網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更加精準高效配置資源要素,為電網建設運營提供科學實效支撐。打造數智化堅強電網是當前階段應對電力安全保供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將重點發揮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價值。
一、創新發展價值,即強化技術創新,實現對電網全環節全鏈條全要素靈敏感知和實時洞悉、網絡結構動態優化、生產運行精準控制、用戶行為智能調節
數智化堅強電網是將物理電網與數字空間深度融合的電網,也是實現電網全環節互聯互通和智能在線友好互動的電網。通過對新一代數智化技術與電網業務的有效結合:一是打造覆蓋公司物理電網全區域、全專業、全鏈條、全要素的數字空間。推動其具備實時、動態、立體、時序化反映物理電網的全環節、全過程信息的能力,做到實時感知重要的信息來源,改變電網單一環節決策信息分散、決策依據不充分的問題。二是形成網格化管理、智慧化賦能的電網。向下聚合分散資源,向上支撐大電網調節,高標準打造主配網微融合、及時觸達用戶、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的電網結構。三是實現電網生產運行的業數融合互動。推進基于數據驅動的電網暫態穩定智能評估與預警,提高電網仿真分析能力和安全穩定運行狀態預判能力。推動形成變電站和換流站智能運檢、輸電線路智能巡檢、配電智能運維的生產運維體系,強化電網全過程、全環節智能感知和自主運維,提高供電可靠性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四是實現用戶側資源自主化、智能化參與系統調節。促進用戶負荷預測精度和新型用戶負荷智能管理水平再上新臺階,以用戶側負荷資源分層分級分類聚合、協同優化管理,推動用戶側資源高效智能調節。
二、協調發展價值,即深化主配網均衡協調發展,提升各電壓等級電網的快速響應、防災抗災、自治自愈自修復能力
構建主配網均衡發展的堅強可靠電網,推動大電網規模合理、結構堅強,交流電網與直流電網互聯互濟,分布式、微電網與大電網之間邊界清晰、安全可控,以更加均衡、普惠的發展方式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過各級電網協調發展:一是滿足全系統正常狀態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要求。抵御電網常規事故沖擊,促進大規模新能源消納,確保電網安全可靠。二是滿足極端情況下,電網具備災后的自主生存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在各類極端情況和嚴重故障發生后,電網通過智能化的運行方式調整、故障快速自愈、負荷緊急控制等,快速實現供需平衡。三是充分挖掘數智化電網有效融合多方資源能力,以自主自治方式應對突發事故。發揮電網互聯互通互濟優勢,調動電源、負荷、儲能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聚沙成塔,抵御小概率、高風險突發事故沖擊。
三、綠色發展價值,即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支撐源網荷儲數碳互動、多能協同互補、新能源大規模高比例并網
以電網基礎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平臺為依托,發揮數智化堅強電網延伸拓展能源網絡潛能,以數智化推動多能互補、共享互濟,實現源網荷儲的協同性和融合性發展,進一步提升新型電力系統綠色化水平。通過提升源網荷儲互動能力:一是以精準預測助力電網應對氣候變化和新能源消納。發揮數據驅動的事前預測和事中預警的作用,提高對新能源出力、負荷的預測精準性,大力推進企業級公共氣象服務平臺及相關標準體系建設,完善電網規劃設計、運行管理、應急處理機制。二是以數據價值多角度支撐電力電量實時平衡。強化多維數據、氣象狀況和分析渠道的整合,建立“實時平衡機制、氣候彈性分析、多方參與激勵”的配套舉措。三是以平臺資源聚合實現柔性負荷調節。開展基于“云邊協同+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架構的負荷互動調控,分析調節潛力,制定合理的價值分配機制。四是以價格實時傳導引導儲能與電網協調互動。提升電網對儲能資源的感知、調控能力,建立儲能資源參與電力市場的數據安全交互規范;引導優質儲能資源參加電網協同控制,實現面向不同調節需求場景下的儲能資源智能管理模式,“量質并重”持續挖掘和提升電網調節能力。
四、開放發展價值,即構建開放包容的電網運營環境,滿足電動汽車、微電網、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交互式多元主體友好接入
開放包容的電網運營體系將在關鍵環節實現內外資源有效聚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業務的高效協同互動,促進電網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的涌現。通過面向關鍵問題關鍵場景建立優化策略:一是優化多元主體的電網快速接入方式。通過智能化并網、一二次設備深度融合等舉措,實現分布式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新型儲能等配網新要素友好接納、即插即用,推動微電網集群化、多能化拓展。二是依據用戶畫像,提供差異化、定制化電網服務。加強對新業態差異需求的關注,提供多元化、個性化、定制化增值服務,推動完善權責利共擔機制,確保微電網、虛擬電廠等主體公平承擔系統調節責任。三是打造數字化智能化電網運營試點示范。在新能源及儲能并網、輸電線路智能巡檢及災害監測、智能變電站、自愈配網、智能微網、氫電耦合、分布式能源智能調控、虛擬電廠、電碳數據聯動監測等領域,制定一批具有示范意義的數字化智能化試點任務,在技術創新、運營模式、發展業態等方面深入探索、先行先試。
五、共享發展價值,即構建互利共享的產業生態體系,帶動能源電力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圍繞數智化堅強電網建設,打造“能源+數字”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引導能源產業與數字產業融合創新。通過引導能源行業和數字化行業共同參與數智化堅強電網和新型電力系統現代產業協作:一是推動形成數智化堅強電網產業生態。圍繞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共性需求,依托重點工程因地制宜挖掘和拓展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建設以電網為中心、數智化為保障的新生態。二是構建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市場體系。促進電網核心業務在市場調節作用下實現能源互補優化、資源有效聚合、成本順暢疏導,探索多方共享的盈利模式。三是以電網核心優勢助力構建相關產業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能源電力產業的業務、客戶、數據等資源優勢,推動電網與交通、物流、通信、應急等系統互聯互通,構建創新驅動、前瞻突破、活力迸發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四是引導構建與數智化堅強電網、新型電力系統相適應的權、責、利對等的政策體系。明確相關產業各環節權責界面,加強新業態、新領域、新模式的技術銜接和業務監管,促進能源電力產業有序建設和規范運行。
【實踐案例】
國網分布式光伏云網
國網分布式光伏云網為政府部門、電網公司、電站業主、建設單位、運維企業等提供分布式光伏線上并網、電費結算、電站監測、智慧運維等全流程一攬子平臺綜合服務,打造“業務協同高效、流程便捷透明、服務開放共享”的分布式光伏綜合服務體系。
國家電網公司不斷完善“供電+能效服務”工作
為支撐實施能效公共服務和市場化服務,國家電網公司建設了“網上國網”“綠色國網”和省級智慧能源服務平臺,依托平臺挖掘客戶深層用能需求,以電能替代、綜合能源服務、需求響應服務等方式開展能效市場化服務,不斷完善“供電+能效服務”工作。“供電+能效服務”依托信息平臺,已為1.4億低壓客戶和271.8萬高壓客戶推送電能能效賬單,開展能效診斷、需求響應、智能運維等在線服務72.3萬戶次,其中,提供綜合能效診斷報告8萬余份,提供能效服務解決方案、案例等各類服務資源6000余項。
國網遼寧電力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國網遼寧電力深入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牢牢把握東北在維護國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持續加大配電網投資力度,實施農網鞏固提升工程,全面服務鄉村振興。著力提升供電服務水平,優化無功配置,擴大全自動型饋線自動化應用范圍,穩步提升網絡自愈能力。積極服務新能源發展,探索源網荷儲多要素協同互動模式,加快推進綠色轉型,推進感知終端優化布局,負荷控制能力逐步達到地區最大負荷的20%,建設現代智慧配電網示范區,打造安全可靠型、普惠利民型、靈活友好型、數字前瞻型、經濟高效型的“五型”現代智慧配電網。
國網湖南電力成功打造“無煙囪工業園”
國網湖南電力加強配套電網建設,創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將某工業園37家鑄鍛造企業53臺燃煤沖天爐改造為中頻爐,成功打造“無煙囪工業園”。該工業園實現年替代電量1.55億千瓦時,園區企業平均利潤提高1100元/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萬噸,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以電為中心的清潔能源正對當地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重構,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振興建設朝著綠色智能方向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