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能源轉型需要,進一步建設好新能源基礎設施網絡,推進電網基礎設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電網對清潔能源的接納、配置和調控能力。”
銀線跨越,西電東送。全長1452公里的昆柳龍直流工程,將烏東德水電站的綠電送至廣東廣西,年送電量可達330億千瓦時。
數字電網,智能運維。人工智能破解新能源發電預測難問題,衛星、無人機、地面機器人“天空地”立體守護120萬公里輸配電線路,保障電力安全高效送達。
城鄉協調,融合共享。一條翻越高黎貢山雪線、最高海拔4000米的“電力天路”,讓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江鄉建起新能源充電樁。
近年來,南方電網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充分發揮大電網平臺作用,建成結構復雜、技術先進、清潔電力占比高的電網,有力保障了約100萬平方公里供電區域內2.72億人口的安全可靠用電。
1
推動能源綠色轉型
新能源成為第一大電源
1.45億千瓦——這是截至今年一季度,南方電網的新能源裝機容量。新能源超過煤電,成為南方電網第一大電源。
47.5%——這是2023年南方電網的非化石能源電量占比。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從以穩定的煤電為主,到用好季節性豐枯交替的水電,再到如今駕馭千變萬化的風光電,南方電網的新能源利用率連續5年保持高位。
“南方電網以數字電網為關鍵載體,協同推進數字化綠色化,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南方電網有關負責人介紹。
——智能高效調度,統籌電力“一盤棋”。
風電、光伏發電具有間歇性、不穩定性的特點。針對這一挑戰,南方電網推動數字電網建設,使各類電力資源可感知、可預測、可控制,支撐復雜大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4月上旬,在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1200余家新能源場站、4.2萬余個發電機組的數據實時變動,風機的風速、風向,光伏板的輻照度、實際功率等信息一目了然。“未來半小時,云南日照強烈,光伏電力將多發150萬千瓦。”結合人工智能預測情況,調度員顏融發出指令:云南向省外增輸100萬千瓦光伏電力,同時調減主力水電廠50萬千瓦出力,助力蓄水保水。
“通過提升新能源可觀可測能力,過去的‘麻煩電’變成了支撐電力供應的‘優質電’。”顏融說。目前,南方電網風電、光伏短期預測準確率分別達到85%、91%,可減少數百萬千瓦的調節電源建設。
——加快儲能建設,構筑超級“充電寶”。
廣西南寧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現場,200多臺套大型機械設備加緊施工。“目前,我們同時在建4座百萬千瓦級抽水蓄能電站。”南方電網儲能公司規劃發展部副總經理李華介紹,抽水蓄能電站就像超級“充電寶”,新能源出力大或用電低谷時充電,新能源出力小或用電高峰時放電。
建設周期更短、布局更靈活的新型儲能電站也在加快落地。在廣東佛山,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新型儲能電站今年初投產,能實現毫秒間儲放電能。
——促進綠電交易,形成供需“大商超”。
“通過綠電綠證交易,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夠更好助力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廣州電纜廠營銷中心業務總經理陳錦雄介紹,2023年,企業通過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平臺,從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購買1.2萬余張綠證,抵消了1256萬千瓦時非綠電消耗排放。
南方電網充分發揮電力交易中心平臺作用,將綠電的供需雙方連接起來,通過雙邊協商、集中撮合等方式促成綠電綠證交易。2023年,南方區域綠電綠證交易電量9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7%,港澳跨境綠證交易實現“零”的突破。
2
保障安全可靠供電
粵港澳大灣區供電可靠性達國際領先水平
走進深圳賽意法微電子有限公司,2000多臺芯片封測設備高速運轉,每天下線3500萬個芯片。“哪怕是毫秒級的電壓波動,都會給生產線造成巨大影響。粵港澳大灣區的高可靠用電,滿足了企業設備嚴苛的用電要求。”公司副總經理李建華說。
近年來,南方電網推動“源網荷儲”協同發力,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和新型能源體系建設,全力保障電力供應安全。
——建強“主骨架”,保供更有底。
“一筆成環”,覆蓋全島嶼。眼下,海南500千伏主網架工程加速推進。“投產后將形成環海南島‘口’字形環網架構,海南最大輸電能力將達到350萬千瓦以上。”南方電網重大項目總監李慶江介紹。
柔性互聯,搭建防火墻。在廣東,世界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背靠背電網工程有序運轉。工程將粵港澳大灣區的供電能力提升80%,用電緊張時互相支援,出現故障時則一切為二,避免“火燒連營”風險。目前,南方電網建成并運營19條西電東送“高速公路”,送電規模超過5800萬千瓦,累計輸送電量超過3萬億千瓦時。
——升級“黑科技”,運維更智慧。
一鍵啟動,300多公里外的無人機從“機巢”內緩緩升起,巡檢貴州銅仁市220千伏銅青Ⅰ回線。“以前運維人員要爬山蹚水、拿著望遠鏡抬頭看,難以精準發現問題,效率也不高。”南方電網貴州電網公司智能作業中心專責陳海華說,過去一座鐵塔需兩名運維人員巡檢半小時,現在有了無人機,僅需10分鐘。
“北斗衛星”俯瞰穿越深山和都市的線路,配網自動化技術讓故障線路“自愈”、瞬間復電,廣州攻克高彈性電網關鍵技術、在臺風天氣中故障跳閘次數下降近二成……科技賦能,助力電網運維提質增效。
——培育新業態,運營更開放。
深圳龍華區,午間局部線路負荷加重。“APP提醒,現在是用電高峰,功率可能降低、充電較慢。建議1小時后再來充電,每度電還可優惠0.5元。”車主黃先生正準備充電,看到“星星充電”發來的提示信息。
5分鐘前,“星星充電”虛擬電廠接到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發出的有序調節負荷指令,隨即引導車主參與錯峰充電。“充電樁、儲能、建筑空調等電力負荷資源聚合起來,成為虛擬電廠,可以助力電網調峰,還能獲得一定收益。”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總經理程韌俐說。目前,中心接入深圳區域資源規模達265萬千瓦。
保供應、強運維、引導社會更合理用電……“十四五”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年平均停電時間小于1小時,供電可靠性達國際領先水平。2023年,面對水電緊缺、四季連旱、負荷創新高等考驗,南方電網守住了不發生拉閘限電底線,切實保障供電區域的安全可靠用電。
3
更好服務國家戰略
數字電網拉動上下游近4000億元產能需求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南方電網將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關鍵位置,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聯動,推動形成能源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電力鴻蒙OS’物聯操作系統,為不同設備互聯協同提供了統一語言,我們可以通過平臺遠程對設備批量升級,平均升級時間從3小時縮短到20分鐘。”南方電網數字集團電鴻團隊技術專家林加毅說。
2023年,南方電網發布國內首個電力物聯操作系統“電力鴻蒙OS”。在這個平臺上,不同類型、不同品牌的物聯終端,能夠實現即插即用和高效管理,吸引了上下游100多家終端廠商參與,預計未來覆蓋超億個終端、帶動產業規模超百億元。
建成世界首個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工程,發布電力行業首個自主可控大模型“大瓦特”,自主研制世界首臺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南方電網加快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同時每年投資超1200億元建設數字電網,與數千家供應商合作創新,拉動上下游近4000億元的產能需求。
南方電網積極優化能源開發利用布局,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千家萬戶。
在貴州省貴安新區,南方電網構建“火水風光”多能互補電源格局,供電保障能力10年間提升2.8倍。今年一季度,貴安新區新能源電池材料集群和數據中心集群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152.6%和51.5%。
2023年,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等五省區已實現充電基礎設施鄉鎮全覆蓋。“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進一步加強城鄉配電網建設改造,計劃投資約1600億元建設現代農村電網,農村供電可靠率將達到99.9%。
南方電網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孟振平表示,南方電網將緊扣服務國家戰略和科學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的目標,繼續發揮好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和安全支撐作用,為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增進民生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